後龐克這種音樂,讓憂傷孤獨的人變得很性感。
相對傳統龐克音樂的簡單直爽,後龐克在旋律上更加美化,歌詞內容更偏向深刻的內心描寫,在編曲上更加入合成器、鼓機等配器,以及實驗音樂元素,從70年代末期開始,從英國開始擴散。
2000年初,從小聽後龐克音樂的人長大後玩起了樂團,很快的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「後龐克復興」浪潮,大量的音樂人和觀眾的投入,將後龐克從音樂帶進了文化生活層面,大量描寫青少年慘鬱成長過程的電影中,皆可看到 Joy Division 專輯 Unknown Pleasure 封面被轉製成海報,貼在主角的房間;後龐克青年們,也帶給人一種刻板印象:體型消瘦,臉色蒼白,穿著簡單T shirt或合身襯衫(第一個扣子通常會扣起來),還有貼合的緊褲,流漏拘謹敏感的憂鬱神經質,甚至有些社交弱勢,容易在派對中落單,成為孤僻的一員。
後龐克青年對世界的渴望和失落,就像後龐克音樂一樣,用看似歡愉、易於跳舞的固定節奏,包裹漠然抑鬱的歌聲,以及冷冽重複的吉他聲線,形成了矛盾衝突的戲劇性,用壓抑表達憤怒渴望,沉溺在哀傷等負面情緒的美化。
...查看更多 收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