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cording to your device's language settings, we also offer English (Global).

PingChung

音樂人 新北市

用歷史唱歌的人。

…查看更多
  • 音樂

    0

  • 粉絲

    0

  • 追蹤中

    0

你已喜歡的歌曲(0)

PingChung的歌曲

發布歌曲・2 年前
發布歌曲・3 年前

最新發布

埋骨台灣(remastered)

埋骨台灣(remastered)

PingChung


Music: 林品中/Lyrics: 林品中、林祐里 照片提供:張素玢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靈感來自張素玢《未竟的殖民:日本在臺移民村》(台北:衛城出版社,2017)。 日治時期,台灣這座島嶼曾迎來了兩批日本官營移民。 1909年,第一波移民來到台灣,在東部花蓮港廳一帶落腳;1932年,第二波移民則前往濁水溪濁水溪和下淡水溪的河川新生地開墾。當時願意響應政府政策移民來台灣的日本人,無非是在母國生活不下去,只得把未來賭在成為帝國新領土的台灣上。 日本政府的原意,是希望以移民來鞏固殖民,並且同化台灣本島人,為未來的南進開出第一哩路。 但這些崇高的目標,對移民來台灣的日本人來說,是否重要?或許他們只是放手一搏,希望能讓自己、讓家人能夠有尊嚴的活著。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張單程船票,到了台灣沒有回頭路,台灣將會是他們的埋骨之處。 颱風、疾病、酷熱的天氣讓他們付出慘烈的代價,卻一一被克服,終於土地接納了他們,移民成為居民,異地成了家鄉。 但是在大時代下的人們終究沒有選擇的權利。戰爭結束後,日本移民被迫遣返。對移民們來說,家鄉到底是什麼?是那個已毫無牽連的日本,還是犧牲奉獻一輩子的台灣?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【作者閒聊】 我很喜歡小人物的故事,這批日本人不是我們在談論殖民政權時所熟知的技術人才、官員、警察等等,真的就是一介平民,來到台灣後人生地不熟,與上層統治階級的日本人格格不入,又被台灣人稱呼為「日本乞丐」。好不容易生活有了成績,與在地社會日漸融洽,卻又因戰爭結束必須離開台灣。這種無常的人生,不管是之於歷史研究,或是情感的連結,都應該要被記得。 記得張老師在講座中放映的一段影片,一位年長優雅的「灣生」太太,在張老師的牽線下回到過去居住的地方,雖然住家已經被改建為三合院,但老太太一直開懷的笑著,和新的屋主致意。後來,屋主帶領大家走向後方養水牛的土角牛舍,老太太興奮的一邊指著牛舍,一邊比著牛角的姿勢。原來這個用土角砌成的牛舍,便是她們家過去所用的,正是她童年滿載著回憶的地方。 後來屋主撥下一小塊土角展示其中的材料,老太太馬上接了過來,直接憐惜的將它放入隨身的包包中。看到這邊我已經潰堤。 這種故事,太美。若這種單純、人與人的故事,被族群意識、被身份偽造等等的議題掩蓋失焦,我不知道這樣怎麼對得起曾經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、這塊土地上的回憶、這塊土地上的歷史。 於是就把它唱成歌吧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這首歌,首先感謝張素玢教授,她的大作《未竟的殖民:日本在臺移民村》重現了這段可貴的歷史。也謝謝張老師給我機會以此書為本,創作音樂,並給予許多指導與建議。 謝謝我的外公,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台語的發音、用詞,一起腦力激盪,想出最適合表達情意,卻又道地的台語。 謝謝祐里,在日文歌詞的創作上給予我很多幫助與建議,也親自獻唱,聲音充滿單純而未經修飾的美,彷彿真的重現了當時移民的情感。 謝謝宜彊,協助將歌詞寫成台語漢字,並且在台語的發音和用詞上給了不少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