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的創作,是一趟從內心深處出發的旅程。視角的轉變,讓整首歌的情感從旁觀史詩,變成了親歷風暴,感受也因此截然不同。
😔
提筆寫下第一句「我們心蒙蔽如塵埃」時,一股沉重的集體罪惡感油然而生。這不再是單純敘述一個「悖逆之家」的故事,而是站在這個家的內部,承認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員。那種明明聽見、看見,卻選擇轉身、選擇無視的狀態,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控訴。歌詞中的每一個「我們」,都像一面鏡子,照見人性的軟弱與驕傲,那種重量,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嘆息。
🧱
當寫到「我們親手築起高牆」時,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諷刺。先知被命令鑿開牆垣,而我們卻是親手建造隔絕自己與神的高牆。這堵牆,是我們的驕傲、我們的固執、我們的罪。歌詞中的「蒙住了眼」,不再是先知順服的動作,而是我們主動拒絕真光的選擇。這一刻,創作的感受不再是旁觀先知的奇異行為,而是對自身困境的悲哀與反思,那種被自己建造的牢籠所困的無力感,讓人心痛。
🙏
副歌的創作,是整首歌情感的轉捩點。它從沉重的悔罪,轉向了迫切的呼求。「主啊求你憐憫我們」,這句歌詞幾乎是從心底吶喊出來的。這是一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祈禱,承認即將到來的「流離失所」是自己「悖逆換來的苦果」。然而,最關鍵的情感轉折在於「願在苦難之中醒轉」。這句話讓整首歌曲的基調不再只是單純的哀歌,而是一首「悔罪者的盼望之歌」。原來,審判與管教並非終點,而是為了讓我們在苦難中,重新認識那位我們早已遺忘的神。
✨
最後的橋段與結尾,帶來了一種釋然與順服。在承認了神的「話語如山嶺堅定」、審判全然公義之後,心態從掙扎變為「謙卑來聆聽」。這是一種暴風雨過後的平靜,一種全然的交託。歌曲的結尾,不再是神威嚴的宣告,而是我們最卑微的輕語——「求你垂聽」。這個結尾讓整首歌的史詩感落回一個最真誠、最柔軟的祈禱上,留給聽眾的,是無盡的敬畏與自省。
[Verse 1]
我們心蒙蔽如塵埃 聽見祢聲音卻轉開
眼前是祢所設記號 我們卻視而不見
每日看著先知行囊 我們卻心裡剛硬
知道祢的話語臨到 我們卻掩耳不聽
[Verse 2]
我們親手築起高牆 隔絕真理和亮光
驕傲讓我們蒙住眼 看不見應許的盼望
如今預兆已經顯明 我們才感到戰兢
面對即將來臨的審判 我們心何等憂傷
[Chorus]
主啊求祢憐憫我們 即將流離失所在萬邦
我們悖逆換來苦果 應許之地將成荒涼
願在苦難之中醒轉 終於認識祢是耶和華
求祢管教的手扶持 我們仍是祢子民哪
[Bridge]
祢話語如山嶺堅定 祢的審判全然公義
我們今謙卑來聆聽 不再轉離祢的旨意
[Outro]
願人都知道祢是耶和華 求祢垂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