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花城 (Flower city) 创作故事
我的童年,在长江畔的九江展开。九十年代,狭小的居室,全院共用的洗手间,湿冷的冬天需要层层包裹,到天涯酒店能吃上一口肉包子的心满意足,屈指可数的电视频道……这些物质的匮乏,似乎从未真正困扰过我。我的童年,底色是简单却饱满的快乐与温情。
放学回家后,我和玩伴们在各条小巷里追逐嬉闹,跳皮筋,捉迷藏,玩到满头大汗回家吃晚饭。炎炎夏日的傍晚,我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长江玩水。回家的路上,吃个萝卜饼,或者捧一个冰镇西瓜或冰棒,回家看一集《水浒传》或者在院子里望着星空发呆。
那时的世界,在我眼中充满了未知的可能,而在九江这方小小的天地里,我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宁静与安然,度过了近乎无忧无虑的十年。
十岁那年,一道无声的裂痕划开了我的世界。火车的汽笛长鸣,载着爸妈驶向更南方——广州。
而我,被留在了九江,爸妈不在身边后,我仿佛瞬间从云端坠入尘泥。
所谓“隔代亲”的暖意并未降临,取而代之的,是漫漫长夜里浸湿枕巾的泪水与无助。我陷入了一个密布“羞耻”罗网的环境:我喜欢听音乐看电影,被挂上“不务正业”的羞耻;哪怕我学习成绩好只是做作业累了想睡一下,被挂上“骄傲懈怠”的羞耻;作为女性每个月的月经,被挂上“不干净”的羞耻;看到好玩的东西张嘴大笑,被挂上“不像个女孩子样”的羞耻;有男生追求送礼物,被挂上“不要脸”的羞耻……我被无形的枷锁困住,光明正大地做自己,成了一种奢望。
5路公交是我每次回外婆家要搭的车,线路有一段要沿着长江。我上车的车站就在长江边上,有时在车站要等很久。冬天等车的时候,我会望着长江发呆。傍晚五六点,长江上空冬日的阴霾,冷风挂在脸上,我经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孤独难过。
自从爸妈去广州以后,我就像个包裹,被寄放在九江不同的地方,来来回回辗转了几次不同的住所。那时内心深处我只是想爸妈能回来,不要再丢下我。可现实里,跟爸妈维系亲情的,是一条红色的电话线,他们每周会打几个电话给我。此外,每年暑假,我会独自坐火车,奔赴那座名为“花城”的城市——广州。
第一次听说“花城”这个名字,觉得这名字浪漫。然而,烙在我记忆里的花城,却鲜有浪漫。我的花城,是城中村“握手楼”里终年不见阳光的潮湿逼仄;是没有纱窗的房间里,蚊虫无休止的侵扰和满胳膊满腿蚊子叮咬的“大红包”;是酷暑难耐的热浪,一波接一波地将人裹挟。那时,每天最大的期盼,便是夜晚开了空调,在蚊帐内仔细清剿完最后的“嗡嗡”声后,缩进入睡前的那一点点安宁。
每次到广州,都混杂着说不清的复杂滋味。我清晰的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,我只是在这一个多月的过客,没什么朋友,大部分时间不过是跟爸妈去超市买买菜,或去爬爬白云山。然而,这短暂的一个多月,是我灰暗的日子里唯一的亮色。它意味着暂时挣脱那令人窒息羞耻感的“家”,奔向一个存有爱意与包容的“家”。
“花城”在我心中,固执地象征着一种微弱却坚韧的希望。即使现实居住环境粗粝不堪,即使那一个多月总在酷暑中糊里糊涂就溜走了,我当时却无比珍视。每次开学要回去,当火车停靠在广州东站站台,我就开始小心翼翼地憋着眼泪。不愿让陌生的乘客察觉,更不愿让送行的爸妈看见。那时我不知如何表达,我羞于展露内心的柔软与脆弱。直到车轮启动,确信爸妈的身影看不到我了,我才会找到一个没人的角落,让忍了一路的堤坝轰然崩塌,眼泪不受控制的流。
多年以后,当我搬家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住之后,当我对于世界更深沉一面开始有些感悟后,我不再以“探亲”的名义,而是以自己的脚步丈量“花城”时,我的感觉开始不同了。我不再依赖爸妈的引领,而是用内心的声音指引我,去探寻自己的路径。
我似乎从未真正属于广州,可广州,又早已成为我情感版图上浓烈的一笔。于是,我写了这首歌,就叫《花城》。
...查看更多 收合妈妈
画廊关了
工厂倒了
那就再南下
闯吧
花城
握手楼与车间
有没有温暖你的灵魂
妈妈
扁平潮湿的冬天
长江边我一人迷茫游荡
还有一百五十三天相见
暂停十岁早熟的沉默
妈妈
人生苦短吗
不如任性摇滚度过吧
尴尬胆小别扭的我
二十年心里的怪兽还没有走
妈妈
赌徒不再当如何
这高速旋转的世界绕花你的眼
我们只是天地蜉蝣
不去斗洪水猛兽如何
妈妈
我也拔出狂妄愤怒的刺
我们来一次推心置腹如何
感受一次家的温度
不再当陌路人如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