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cording to your device's language settings, we also offer English (Global).
3. Chin-Ssu, Chen 陳欽賜 (木柵忠順廟董事長)
3. Chin-Ssu, Chen 陳欽賜 (木柵忠順廟董事長)

3. Chin-Ssu, Chen 陳欽賜 (木柵忠順廟董事長)

Alternative聲前:木柵 - 人物訪談

  • 播放次數

    0

  • 喜歡

    0

3. Chin-Ssu, Chen 陳欽賜 (木柵忠順廟董事長)

3. Chin-Ssu, Chen 陳欽賜 (木柵忠順廟董事長)

slumber must 必須睡眠
slumber must 必須睡眠

發布時間 2024-03-22


介紹

聲前:木柵(聲音想像 - 史記再造文化展覽)
人物訪談
soundbefore:Muzha interview

...查看更多 收合

歌詞

您是如何形容木柵這個地方的?

如其名,就是生活圈在這個圈圈裏面,從你幼稚園,幼幼班一直讀到大學再研究,基本上都不用出木柵,然後生老病死也都在
周邊,包括醫院,包括殯儀館,包括人生最終的塔,牌位,所以如其地名,就是這樣,然後好山好水,人情味很重,
很多外地人來,一進到木柵以後,他就捨不得搬。

在《木柵人》書中,您對什麼內容最有印象?

那本書你可能不知道,那本書是我找的,是我同學的姊姊從國外帶回來的,然後從我的手上轉給那些人看,那看慢慢再認,
這是誰?那是誰?裡面有我的同學,我的朋友,很多都是認識的。
在記憶中,我好像看到的好像是別人,我那時候住開元街底那邊的時候有一些外國人來這邊拍過照,
我那時候大概還沒讀小學,我有印象,可是朗教授那個看起來是1958、57,我那時候兩歲,所以朗教授我是沒印象,
可是其他的,我記得我有印象,我覺得應該還有資料,因為那時候的政治大學有很多學者在那邊,包括後期的很多僑生,
都在那裏,那裏面的人事物,我幾乎都熟。

對木柵過去跟現在的印象?

不一樣差很多,像現在忠順廟這裡,以前是個山丘,木新路跟指南路有一個加油站,那邊也是山丘,那是一座山叫更寮山,
現在都已化為平地了,然後木柵市場那邊,是個池塘,然後道南橋那邊,就是靠近木柵這邊的,以前有一些老國代的宿舍,
現在還有一間看的出來他的老樣子,一間還兩間,還有點樣子,變太多了,像現在的區公所以前是巴洛克建築,
類似襄陽街像那個國立台灣博物館,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建築,老國代,老立委住的,那時候還沒有中和新村,內湖還沒有
蓋的時候,都是住在這裡,那邊開元街,為什麼叫開元街,第一條街嘛,所以裡面有很多做生意的、木柵的老餐廳、食堂。
然後畜魂碑原來是在,那棟建築還在,指南路往政大方向,第一個巷子,在木柵這一頭,右轉的左手邊,
那以前是屠宰場,畜魂碑就放在那裏,啊畜魂碑旁邊還有一個碑,還有一個日本的那個被水泥塗掉了,張榮森鄉長塗掉的,
那個碑就在我剛剛講的福華加油站(現今為中油 政大站)那座山的上面,現在那座山已經推平了,我們小時候木柵淹水是
很嚴重的,動不動就淹水,沒有堤防沒有什麼,然後那個最大的聚落大概就是木柵老街、渡船頭,然後另外一端有一些,
木柵高工那邊以前都是田,這裡以前也都是田(順興里),這裡叫崙仔尾,上崙、下崙,這裡都是山,
然後整個木新路都是田,房子很少,沒幾戶。

木柵還有什麼老店、產業的存在嗎?

茶葉是後期,李登輝來的時候才有,當然那時候有人做,可是那時候山上,貓空基本上都是種橘子,這邊最主要是靠橘子,
到後來李登輝來了以後,才把茶葉列為重要的經濟作物,其實木柵多半就是麵線,然後竹筍、煤炭,應該是最大宗,
他們那時候還有什麼,茶葉,有人是講茶葉,木柵三寶,茶葉、麵線跟竹筍,但我的概念裡面是,茶葉算後面的,
應該是麵線、竹筍跟煤炭。
現在都沒了,剩竹筍還有少許人種,可是真正好吃的竹筍,在我們內行人看最好吃的就是要種在河邊,種在河邊的動物園
那裏是最大宗,頭廷魁,那個就是河川的衝擊地,然後那個動物園來後就沒了,堤防做下去也沒了,大家都往山邊種。

木柵有對在地人來說熟悉的聲音嗎?

應該是口音吧,然後講一些地區的小名,像這裡崙仔尾,下湖、埤腹、抱子腳、象頭埔、坡內坑、石壁坑,小地名啦,大坑、小坑,
這地名聽起來很親切,對了我們分辨本地人跟外地人,怎麼分辨呢,貓空,外地人講:ㄋㄧ ㄠ ˊㄎㄤ,我們是講ㄋㄧㄠˋㄎㄤ,
他用字面去讀,ㄋㄧ ㄠ ˊㄎㄤ,這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,那本地人ㄋㄧㄠˋㄎㄤ,抓的意思,不是貓,那句可以分辨得出來。

除了動物園跟貓空,有什麼值得進一步去了解的?

當然木柵這個信仰,尪公信仰,這個算是在台北是比較特殊的,在北部地區也算特殊的,其他的就是一些,其他的大概就是人文,
因為像這種傳統市場也蠻有特色,木柵市場就好了,木柵市場供應了深坑石碇,裡面那些,他們深坑石碇的居民幾乎都來,
到現在還是習慣來木柵市場買東西,然後我講的,木柵就是所謂的公共建築很多嘛,考試院、大學、國中小學,有關於生命的,
幾乎我剛剛講的,從小小班一直讀到博士再研究,其實都不用離開,包括以後的生老病死,全部都在這個圈圈。

小時侯對指南宮輝煌時期的印象?

人是很多,真的多,多到爆,特別在過年期間,那條公路是私人,是指南宮自己私設的,所以他有收費,然後那時候指南客運,
就接駁從這邊上去,整個木柵街上就是類似排隊,跟北港一樣很多阿姨,賣香、賣供品祭品到山上去,
那時候幾乎可以說是一間廟可以養整個,就像北港一樣。

過往有美軍或國軍的部隊在木柵設營嗎?

那個時候在現在的政治大學圖書館,那裏是我們講的叫貢埔,那是所謂的國防部的戰後的臨時辦公室,後來變成國防部的
人事室,裡面有很多軍官,我記得小時候下班,載兵仔,我們講得載兵仔就是軍用卡車,就很多,從那邊一直載人下班。

木柵有許多日治時期的文物、建築之中,那些是您覺得值得去走訪一趟的?

日治留下來的,土房子可能還有啦,那種台灣的閩南建築還有,像日本時代留下來的,大概只剩公民會館,公民會館他又整修
過了,他只是保持那個樣子,像那種巴洛克建築,以前木柵有,現在都沒有,若那些建築都留著的話,
應該就是像大溪老街之類的,可是他們那不一樣,他們是整條街,而我們這邊是整棟,像區公所,區公所我們以前叫衙廠,
衙廠的日本語叫衙門役廠,然後閩南語叫ㄧㄚˇㄉㄩㄥˊ,就是政府的辦公處所。

以前手工麵線是如何製作的?

麵線,我算麵線工廠長大的孩子,進麵頭、搓之後捆,捆就照著繞,大捆、二捆、三捆、幼捆,捆好再拉,拉展完再曬,曬完再綁,
進麵頭、搓,再拿出來打,然後拉完要抹油,然後頭搓再幼搓,然後再捆,一個師傅一天就包三包麵線。

...查看更多 收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