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[傳習教材] 黃素靖【牛母伴】《咱來出世哭三聲》](https://akstatic.streetvoice.com/music_albums/mj/fo/mjfolksong/nsDaRWYW4EjDFN7Ya4uoD3.jpe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fill,h_100,w_100,limit_0/interlace,1/quality,q_95/format,jpg)
【牛母伴】一說是恆春半島地區最早出現的民謠,其名稱有多種說法,諸如:牛母伴、牛尾伴、牛尾擺或牛尾絆。滿州地區過去多以「唱曲」來指稱【牛母伴】。【牛母伴】常會描述自然景物或傳說故事作頭句比喻,以映襯第二句來表達內心悲傷的情感。以保存之資料分析,其依演唱之歌詞內容分類概
略有三:
1. 嫁前酒:新娘出嫁前一晚,女方家人長輩與姊妹,俗稱「母姨舅妗(舅媽)」,圍聚在一張方桌吃嫁前酒,以整晚的吟唱來叮囑新娘出嫁後的大小事,比如要孝順公婆、多聽少說等等傳統觀念。新娘也會不時回應自己的心情,比如爸媽只愛男丁,不愛我這個女兒。
2. 姊妹伴:通常是兩個好姊妹(現流行稱為「閨密」),一位已經出嫁、另一位是即將出嫁。內容通常是透過以貶低自己的婚姻、抬高對方的婚姻來彼此安慰、紓解情緒。也因為早期婚姻皆是父母安排(台語稱為「主意」),新娘沒有自由戀愛、自主選擇的餘地,因此心中一定有委屈。曲詞內容的類比方法舉例:「妹君仔,你 ê 爸母甲你主意,是黑土濕潤地;阮 ê 爸母甲我主意,是散砂石頭螺。」(編譯:姊妹,你的父母為你主導的婚姻像是肥沃的黑土,我的父母為我主導的婚姻,則像是
無法耕種的散砂石頭地。)
3. 抒情:日貴阿媽在幼年時經常聽著母親吟唱的「曲」在棉被裡偷哭。牛母伴這個曲調除了婚姻主題之外,也有關於孝順或自述的主題。例如日貴阿媽最常唱的「爸母疼囝長流水,望囝欲疼爸母,親像樹尾搖露水。」(編譯:父母疼愛孩子,像是河川流水一般全心付出;而冀望孩子反過來要孝順父母時,孩子卻只像樹梢的晨露,點點滴滴還不完。);日貴阿媽也有一套講述自己生活故事的牛母伴錄音。曲詞節
錄:「古早生活真艱苦,早早出門到下晡;有時中途拄大雨,沃甲身軀澹糊糊。」(編譯:早期生活非常艱難辛苦,一大清早出門勞碌一路到下午才能喘息/或因為早期交通不便,現今短短幾分鐘的車程,在以前確是要大半天才到的了;有時路途中遇到大雨,淋得一身濕答答。)
【牛母伴】以兩句為一葩,相異於其餘曲調為七言四句詩的結構;其大跨幅的音域、悠婉的轉音與牽長音是最大的特色。滿州地區在鍾明昆教授製作之DVD、滿州聲音博物館之錄音中,有見以大廣弦、殼仔弦為【牛母伴】伴奏之版本,但因弦仔師年邁、凋零,現今演出場合皆以純人聲演唱,不以器樂伴奏。後來,學者也在台灣各地民謠採集的成果中比對認為【牛母伴】與排灣族傳唱的古謠有一定程度的相似。
-
(此段教材錄音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臺灣音樂館館藏利用計畫:滿州民謠復振傳習計畫支持。)
Lán lâi tshut-sì khàu saⁿ siaⁿ.
咱來出世哭三聲
Tsit-sì miā-ūn thiⁿ tsù-tiāⁿ .
這世命運天註定
Siōⁿ beh hó-ūn hó miâ-siaⁿ .
想欲好運好名聲
It-tshè tiō ài ka-tī piàⁿ.
一切就愛家己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