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【五孔小調】的名稱有兩種說法。第一種說法:由於「五孔小調」會在四句七言的形式上,再加上一句結尾或是重複第四句歌詞作為第五句,故稱為「五孔小調」(惟現今傳唱之歌詞多無擴寫之結尾句,僅只重複第四句歌詞)。另一種說法為:「五孔」的「孔」就是指月琴的「孔」。月琴伴奏時,外弦音為La、內弦音為Mi,按外弦音的第五格(編按:應為第五「項」,在多篇文獻中皆誤植為第五「品」,特此提出)可得與內弦Mi的八度音高,以此作為定音,所以稱之為「五孔小調」。五孔小調相較於其他曲調,曲調變化性較大,農作時也常常會演唱此曲,所以有「長工歌」或「苦力調」等名稱說法,張日貴藝師傳唱有【五孔小調】《十二月箍絡歌》。(編按:在台語用字系統中,根據《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》,「苦力 ku-lí」一詞源借自英語 coolie,在張日貴的傳唱中,用詞應是「箍絡 khoo-lo̍h」。辭典釋義:奴才。以前的人在搬運物品的時候需要使用繩子來綑綁,這種繩子稱為「箍絡索」,所以「箍絡」被引申有「搬運工」的意思,而後才再被引申成「奴才」的意思。)